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






〔寶島采風〕淡水河畔煙花秀 大稻埕老街懷古
2024-07-29
大同區是台北市最早發展的區域,涵蓋大稻埕、大龍峒等區,迪化街自19世紀以來,一直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貨、茶葉、布匹、中藥材集散中心,商業發達,文風鼎盛,曾出過30多位秀才舉人,因此有「五步一秀、十步一舉」的美譽。
同安興隆 大龍峒保安宮
大同區原名「巴浪泵」,清乾隆初年,到此開墾的大多為福建同安人,到了乾隆中葉,改稱為「大隆同」,所謂「隆」即「興隆」之意,「同」即「同安人士」。
清嘉慶10年(1805年),地方善信捐建「保安宮」,主祀保生大帝,有「保佑同安」之意,並利用建廟剩餘建材,在保安宮西側興建兩排店舖,每排22幢,合計44幢,俗稱「44坎店」,這是「大隆同」最早出現的街肆,商業日趨發達。
由於「大隆同」出了許多秀才、舉人,居民認為是受龍峒山(今圓山)靈氣庇蔭,而龍峒山被視為「龍穴」,於是在咸豐年間將「大隆同」改為「大龍峒」;1925年台北重建孔廟,特別選定在大龍峒,可見寓意深遠。
霞海城隍 同祀月下老人
大稻埕在咸豐初年,只有農民從事耕作,並設立一個曬稻穀的大埕。咸豐3年(1853年),同安人在艋舺「頂下郊拼」械鬥中失敗,集體遷居大稻埕,創建新市街,並興建霞海城隍廟,到了咸豐末年,大稻埕已是巨商雲集的重鎮了;霞海城隍廟自1971年起祀奉「月下老人」,以求姻緣著稱。
咸豐12年(1862年),淡水開港通商,大稻埕因淡水河船運之便,成為台北最繁華的貨物集散中心,以茶葉與布料貿易為主。大稻埕的港埠貴德街,日據時代稱為港町,是著名的茶街,也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街。
大稻埕碼頭每年7、8月會舉辦「大稻埕夏日節」煙火秀,碼頭廣場有一艘1/6比例的「紅頭仔」戎克船(或稱唐山船),是早年專門載運茶葉、布料等貨物的貨船,據說早年霞海城隍爺來台時,也是搭乘這種「唐山船」來的。
古意盎然 台北年貨大街
大稻埕的茶業文化歷史悠久,因此大同區以「茶花」作為區花,以「唯有山茶殊耐久,獨能深月占春風」的傲梅風骨,又有「花繁豔紅,深奪曉霞」的鮮豔之姿,不畏惡劣環境、對土質不苛求,頗似先民刻苦耐勞、頑強拼博的精神。
迪化街是大稻埕最重要的市街,日據時代稱為「永樂町」,街道兩旁有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式建築,老店密集,古意盎然,是台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,每年農曆春節前夕,迪化街變身為「台北年貨大街」,過年氣氛濃厚。
迪化街郵局建於日本時代,相傳「台灣新文化之父」蔣渭水,在從事社會運動時,經常到此發電報。迪化街百年洋樓「屈臣氏大藥房」,雖名為屈臣氏,但並非現今連鎖藥妝店所擁有,而是日據時代的藥材商人李俊啟,在1917年取得香港屈臣氏代理權後興建。
在「屈臣氏大藥房」對面的永樂布業商場是台北最大的布料批發中心,提供台灣花布、進口紡織品、衣物配件、蕾絲和刺繡產品。商場上方的大稻埕戲苑,是台北市藝文推廣處轄下的4大劇場之一,以保存傳統戲曲為宗旨,有歌仔戲、京劇、客家戲、布袋戲等演出。
寶島記憶 李臨秋望春風
大稻埕公園又稱「李臨秋紀念公園」,為表彰李臨秋一生在音樂上的貢獻,2009年台北市政府在他100歲冥誕時,在公園內設置李臨秋雕像,每天定時播放他在1933年創作的〈望春風〉、〈四季紅〉、〈補破網〉和〈一顆紅蛋〉等風靡全台的歌曲。
李臨秋(1909─1979年)幼年家境富裕,喜愛詩詞文學;家道中落後,曾當過小販、煎紅豆餅、工友等工作,後來經人介紹在「永樂座」戲院當茶房,在工作中接觸到辯士(默片電影的解說員),受到辯士鼓勵而投入音樂創作。
歷史建築 大稻埕十連棟
大稻埕「十連棟」是日據時代的歷史建築群,由10棟紅磚造巴洛克式建築組成,曾是6大商號所在,其中5家為碾米廠,另一家為縫衣廠。目前「十連棟」仍保留建築外觀、舊招牌和拱形前廊,2樓有藝品館和畫廊。
大稻埕慈聖宮又稱大稻埕媽祖廟,廟內保留清朝同治年間的木匾,廟前有許多小吃攤。台北法主公廟奉祀福建人守護神法主眞君,每年農曆9月22日舉辦「乞龜、還龜」日。
「老綿成燈籠店」融合台灣花布、日本棉布和水墨藝術,將傳統大紅燈籠打造成兼具古典與現代風格的藝術品。「林豐益商行」販售手工竹製品、藤器和木造器皿等傳統生活用品。「永興農具工廠」專賣蒸籠、炊桶、菜刀和砧板等實用工具。
同安興隆 大龍峒保安宮
大同區原名「巴浪泵」,清乾隆初年,到此開墾的大多為福建同安人,到了乾隆中葉,改稱為「大隆同」,所謂「隆」即「興隆」之意,「同」即「同安人士」。
清嘉慶10年(1805年),地方善信捐建「保安宮」,主祀保生大帝,有「保佑同安」之意,並利用建廟剩餘建材,在保安宮西側興建兩排店舖,每排22幢,合計44幢,俗稱「44坎店」,這是「大隆同」最早出現的街肆,商業日趨發達。
由於「大隆同」出了許多秀才、舉人,居民認為是受龍峒山(今圓山)靈氣庇蔭,而龍峒山被視為「龍穴」,於是在咸豐年間將「大隆同」改為「大龍峒」;1925年台北重建孔廟,特別選定在大龍峒,可見寓意深遠。
霞海城隍 同祀月下老人
大稻埕在咸豐初年,只有農民從事耕作,並設立一個曬稻穀的大埕。咸豐3年(1853年),同安人在艋舺「頂下郊拼」械鬥中失敗,集體遷居大稻埕,創建新市街,並興建霞海城隍廟,到了咸豐末年,大稻埕已是巨商雲集的重鎮了;霞海城隍廟自1971年起祀奉「月下老人」,以求姻緣著稱。
咸豐12年(1862年),淡水開港通商,大稻埕因淡水河船運之便,成為台北最繁華的貨物集散中心,以茶葉與布料貿易為主。大稻埕的港埠貴德街,日據時代稱為港町,是著名的茶街,也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街。
大稻埕碼頭每年7、8月會舉辦「大稻埕夏日節」煙火秀,碼頭廣場有一艘1/6比例的「紅頭仔」戎克船(或稱唐山船),是早年專門載運茶葉、布料等貨物的貨船,據說早年霞海城隍爺來台時,也是搭乘這種「唐山船」來的。
古意盎然 台北年貨大街
大稻埕的茶業文化歷史悠久,因此大同區以「茶花」作為區花,以「唯有山茶殊耐久,獨能深月占春風」的傲梅風骨,又有「花繁豔紅,深奪曉霞」的鮮豔之姿,不畏惡劣環境、對土質不苛求,頗似先民刻苦耐勞、頑強拼博的精神。
迪化街是大稻埕最重要的市街,日據時代稱為「永樂町」,街道兩旁有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式建築,老店密集,古意盎然,是台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,每年農曆春節前夕,迪化街變身為「台北年貨大街」,過年氣氛濃厚。
迪化街郵局建於日本時代,相傳「台灣新文化之父」蔣渭水,在從事社會運動時,經常到此發電報。迪化街百年洋樓「屈臣氏大藥房」,雖名為屈臣氏,但並非現今連鎖藥妝店所擁有,而是日據時代的藥材商人李俊啟,在1917年取得香港屈臣氏代理權後興建。
在「屈臣氏大藥房」對面的永樂布業商場是台北最大的布料批發中心,提供台灣花布、進口紡織品、衣物配件、蕾絲和刺繡產品。商場上方的大稻埕戲苑,是台北市藝文推廣處轄下的4大劇場之一,以保存傳統戲曲為宗旨,有歌仔戲、京劇、客家戲、布袋戲等演出。
寶島記憶 李臨秋望春風
大稻埕公園又稱「李臨秋紀念公園」,為表彰李臨秋一生在音樂上的貢獻,2009年台北市政府在他100歲冥誕時,在公園內設置李臨秋雕像,每天定時播放他在1933年創作的〈望春風〉、〈四季紅〉、〈補破網〉和〈一顆紅蛋〉等風靡全台的歌曲。
李臨秋(1909─1979年)幼年家境富裕,喜愛詩詞文學;家道中落後,曾當過小販、煎紅豆餅、工友等工作,後來經人介紹在「永樂座」戲院當茶房,在工作中接觸到辯士(默片電影的解說員),受到辯士鼓勵而投入音樂創作。
歷史建築 大稻埕十連棟
大稻埕「十連棟」是日據時代的歷史建築群,由10棟紅磚造巴洛克式建築組成,曾是6大商號所在,其中5家為碾米廠,另一家為縫衣廠。目前「十連棟」仍保留建築外觀、舊招牌和拱形前廊,2樓有藝品館和畫廊。
大稻埕慈聖宮又稱大稻埕媽祖廟,廟內保留清朝同治年間的木匾,廟前有許多小吃攤。台北法主公廟奉祀福建人守護神法主眞君,每年農曆9月22日舉辦「乞龜、還龜」日。
「老綿成燈籠店」融合台灣花布、日本棉布和水墨藝術,將傳統大紅燈籠打造成兼具古典與現代風格的藝術品。「林豐益商行」販售手工竹製品、藤器和木造器皿等傳統生活用品。「永興農具工廠」專賣蒸籠、炊桶、菜刀和砧板等實用工具。
最新消息
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
2025-08-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
2025-08-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
2025-08-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
2025-08-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